二、中條山銅開采與冶鑄的史料記載
史料記載:
1、黃帝采首山銅,鑄鼎于荊山下。(《史記·封禪書》)
2、黃帝修教十年,而葛廬之山而出水,金從之。蚩尤受而制之,以為劍鎧矛戟。雍狐之山而出水,金從之。蚩尤受而制之,以為雍狐之戟,芮戈(《管子·地數》)。
3、昔都夏后開(即啟),使蜚廉折金于山川,而陶鑄之于昆吾。(《墨子·耕柱》)。
4、禹以歷山之金,湯以莊山之銅,鑄幣(《鹽鐵論·力耕》)。
5、周武王乃召昆吾,冶而銘之金版。荊州,其利丹、銀(《逸周書·大聚解》)。
6、昆吾山之下多赤金(《拾遺記》卷10)
經考證:首山在今永濟縣南,一名雷首山,亦名蒲山,歷山即中條山。昆吾即《山海經·中山經》的昆吾之山的部族,夏代早期這里經鑄銅著名,在今山西夏縣平陸一帶。雍狐之山即稷山,在安邑(見《太平寰宇記》)。這些地名都在中條山及其南北。近年來的考古發掘,在山西襄汾縣陶寺村陶寺遺址中發現有紅銅玲狀器,在侯馬市也發現春秋時期晉國的鑄銅遺址。陶寺遺址的時代距今4500~3900年,可見從青銅時代的早期至春秋時期,中條山是中國早期的重要銅礦產區。
戰國時期,據《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》記載:銅礦產地有垣曲鼓鐙山。
漢代山西已開采黃金,《漢書·武帝紀》說:“聯禮首山,昆田出珍物,化或為黃金?!笔咨皆诮裼罎h南。
隋唐時期(589~907),據《新唐書·食貨志》:“天寶時(公元742~755年),天下(全國)爐九十九。絳州(今新絳)三十……”。銅礦開采仍以中條山為主,絳州的錢監占全國三分之一,鑄錢爐約占全國三分之一弱。在垣曲的程子村、劉莊等處開設冶鑄銅爐,劉莊至今仍稱劉莊冶。在這期間,中條山銅礦采煉最盛,年產量高達60余萬斤,將近全國銅產量的三分之一,是唐朝主要采銅之地。
明清時期,據《明一統志》記載:山西銅的產地有翼城、聞喜、垣曲。曾開采豹子溝(銅礦峪)銅礦。據省區全志記載:聞喜、垣曲、絳縣三縣各礦,曾于光緒三十三年設立涑川公司,籌資開采。宣統三年,由于礦脈細、產量低、礦石貧,得不償失,無利可圖被近停產。
本網站所刊登的中條山集團各種新聞﹑信息及圖片內容,均為中條山有色金屬集團有限公司版權所有,未經協議授權,禁止轉載使用
中條山有色金屬集團有限公司
聯系電話: 0359-6031386 郵政編碼: 043700 傳真: 0359-6036927 網站郵箱:ztswg@126.com
|
![]() 官方網站 |
![]() 官方微信 |